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服务热线:010-63907207  4001893518

“秦岭地区凤县林麝野化放归”活动 系列报道(之二)

时间:2023-11-27 16:03:15 来源 : 作者 : 路自平

  11月21日,由陕西省林业局和宝鸡市人民政府主办,宝鸡市林业局和凤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秦岭地区凤县林麝野化放归”活动,在宝鸡市凤县黄牛铺镇三岔河村宽滩举行。当日上午,10头健康并经过野化训练的人工繁育林麝在这里放归野外,融入秦岭深处。

  那么,陕西省为什么要放归林麝?近年林麝养殖情况如何?这10只放归的林麝在野外如何生存?11月24日,新华(网)云媒体宝鸡中心又进行了深入采访.

  10只放归林麝的基本情况

  放归数量:本次放归林麝共10头,其中:公麝6头、母麝4头。

  健康状况: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疫病防控实验室检测,10头林麝病原和抗体检测结果均正常、健康。

  野化训练:经过长达1年时间的野化训练,完成了对拟放归林麝的身体机能状况评估、病原体调查及其健康评价、生存技能驯化、越冬训练、佩戴卫星项圈适应性训练等前期准备工作,已达到野外放归条件。

  放归地情况:放归地处于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上,属半湿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1.41℃。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水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约有1200余种乔木及草本植物为林麝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良好的栖息地和繁衍场所。其中有林麝喜食的榆树、鹅耳枥、苦楝、漆树、山樱桃等树叶,还有常年啃食的禾本科、菊科、蕨类等草本植物茎叶。选择在秋末冬初季节进行放归,有利于促进人工繁育林麝与野外林麝在繁殖季的基因交流,促进野外种群复壮和丰富种质基因库。

      野化放归的目的意义

  野化放归,是指将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经过野化培训放至其生存的野外环境或者将救护受伤的野生动物在恢复健康后放回其生存的野外环境的行为。实施濒危珍稀野生动物野化放归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促进陕西省动植物保护发展的主要抓手,实施林麝野化放归,既是拯救和复壮林麝野外种群、促进基因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麝香永续利用、维护人民健康福祉的关键举措。

  凤县是林麝的重要分布区和适生区,特别是林麝人工繁育种群达3.5万只,居全国之首,是中国林麝之乡。其管理机制健全,保护措施扎实,产业基础雄厚,具备林麝野化放归的种源基础和监测条件。

  本次林麝放归与2017年首次放归的差异

  2017年林麝首次放归,项圈为加拿大生产,依托GPS系统,采用无线电追踪方式(人工手持机+天线),电池可使用1年。本次放归,项圈为国产,依托北斗定位系统,采用卫星接收、网络终端下载数据的方式,并内置温度、加速器等传感器,可实时获取位置、体温、活动量等数据,使用太阳能背板供电,电池可使用5年。

  在放归方式上,2017年首次放归采用硬释放即由工作人员打开木箱侧板直接放归。这次采用软释放,即将林麝预先放置到野化训练区域的待放归区,然后打开围栏门放归野外,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降低应激反应。

       陕西林麝养殖情况

  近年来,陕西省大力发展林麝人工繁育,已建成林麝人工繁育基地157家,涉及10市46县(区),存栏超过5万只,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年产麝香约250公斤,覆盖陕西、辐射全国的林麝人工繁育体系和麝香供给体系基本形成。

      林麝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林麝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雄麝所产麝香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原料,是珍稀濒危的中药材,“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牛黄清心丸”“八宝丹”等名贵中药都需使用麝香。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林麝的人工繁育、林麝和麝香的出售、购买、利用均需要相应的行政许可。

  林麝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疫病可控、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也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