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服务热线:010-63907207  4001893518

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第三次编审会在厦门大学举行

时间:2021-06-15 09:25:44 来源 : 国合乡村振兴研究院 作者 : 吴国明

  2021年6月9日,由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与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第三次编审会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由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国明、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共同主持。

  此次编审会在创意城市理论上有了重要的突破。一是厦门大学教授林兴宅提出的战略引擎说;二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提出的人城共创说。

  引擎说的意义在于将创意城市意义从项目、工程、事业、模式上升为引擎,即创意城市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引擎。

  人城共创说的含义是创意城市不仅仅是城市发展具有创意性,城市的每个人都要有创意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城市主体的作用,使之人人参与、共同推动。

  参加会议的有: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国际创意城市研究院院长邓智华、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编委会主编吴国明、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副院长徐延辉、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编委会执行主编白庆祥、厦门大学教授林兴宅、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常青松、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卜玉梅、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助理教授汪子臻、中央电视台编导王伟、科研秘书戴欢、教学秘书王雅琳等人。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吴维海发函恭贺本次编审会召开。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的贺函原文如下:

  “创新驱动战略是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城市创新等工作,并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也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力推进和实施。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作为以创新驱动为重要基因的部委系统新型行业智库,以我们国合国际创意城市研究院为研究主体,在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士专家的学术指导和积极支持下,在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吴国明、白庆祥等同志的辛勤拼搏与不懈努力下,经过多年探索与涅槃 ,终于编撰了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这一创新成果,在此表示祝贺。

  本系列教材是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编委会、国合国际创意城市研究院以及厦门大学共同的研究成果,将作为“国合院系列研究成果”的形式发布并出版,在严谨的学术规范基础上,不断提升应用水平,存续并继续创新、开发教材(第二套)的对我国创意城市的指导作用,力争突出我院“城市”特色,与厦门大学携手,共同打造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的新理论、新体系、新模式、新阵地。

  在此,谨向你们及参与研究的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希望厦门大学与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在国际创意城市体系研究、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方面,加强合作,加强学术交流,加强实践探索,再接再厉,共同创造经典的理论、前瞻的实践和国际一流的城市案例。

  祝国合创意城市研究院系列成果圆满发布,并在全国各城市生根结果,为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次会议上,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编委会主编吴国明阐述了创意城市理念的发起,创意城市系列教材的缘起、意义以及对创意城市未来的憧憬,介绍了前期的成果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

  吴国明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知识经济、数字经济为基础的创意经济时代,创意城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主旋律,“创意”是创意城市的灵魂和贯穿性统领,“创意”已成为创意城市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推动创意经济和知识经济兴旺、壮大和发展的方向性理论引导、实践铺垫和方法借鉴。中国城市面临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建设发展态势,创意城市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上能充分发挥各种建设性资源融合作用,解决当代诸多“城市病” 实际问题,实现城镇跨越式和可持续全面发展。

  吴国明指出:创意城市在中国蓬勃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表现在概念的炙手可热上,很多城市开始运用创意城市理念促进城市更新的空间再造和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以及相关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借助创意城市范式推进城市建设的未来战略。

  国合国际创意城市研究院目标是打造全国性、国际性的创意产业运营平台,搭建文化交流、成果交易平台,面向全国指导适宜的各类创意社区,提供学术理论支持, 智库及数据支持,金融保证等。

  吴国明介绍了创意城市前期的理论与学术成果:

  (1)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系列教程四部(中国经济出版社) ;

  (2)《文化决定成败》(中国经济出版社)和《文化产业创意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中国文化创意师培训系列教材八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前期实践成果:

  (1)海南省儋州测评报告及落地性产业规划;

  (2)河南省新县测评报告及落地性产业规划;

  (3)浙江省湖州市埭溪镇测评报告及落地性产业规划。

  创意城市建设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深度融合发展,必将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开辟新时代建设新路径,树立新范式,开拓国际经济建设新轨道。

  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执行主编白庆祥分享了创意城市理念产生的故事,详细阐述了三个系列、15部学术著作的特点及出版意义,并阐述了此套教材的创新性、理论性、前瞻性、实用性,介绍了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编审会的前两次的情况。一是吉林大学出版社的编审会,二是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编委会与作者的北京编审会。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9年60.60%,全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论城镇化发展的年增长率还是城镇人口总量,我国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诸如交通拥堵,一些城市脱离民生需要片面所求政绩工程,有的地方则建了只有大批建筑没有人住的“鬼城”。

  在上述问题中,常见的情况是千城一面,城市景观缺乏个性。有些城市在建设过程当中,忽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遗忘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致使一些城市的历史文脉被斩断,城市被迫失忆。失去记忆的城市犹如失去灵魂的人,成为毫无内涵和特色的钢筋水泥堆积物,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怪状。为了防止此种态势继续蔓延,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辨识度。有必要挖掘地方文脉,注重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传承与发扬富有地方特色的老字号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就是高层住宅的建设,导致邻里之间成了陌生人,传统的邻里守望相助没有了。这就需要进行社区营造。“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

  胡荣认谈到,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和人类群体的学科。这个学科的最大特点,一是综合的观点研究社会,二是强调人的因素、人的作用。让社会学与人类学参加到创意城市的建设中来,一是可以推进社会学科的知识与城市建设实践的结合,二是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学科的发展。我们可以这里找到社会学科与创意城市的结合点。也就是说,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加盟,将可以使创意城市的建设注重下述方面:

  一是注重发挥城市主体的作用,人人参与、共同推动。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城市创意就是“人”的创意,人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的水平。“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城市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的角色,将城市“创意”和人的“创意”协调统一起来,使“人”的创意和“城”的创意共促共进。作为城市主体的“人”,包括居民、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创意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创造力,提升市民的参与度和参与能力,形成城市建设主体的合力效应。牵起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市民的勤劳之手,促进城市主体之间协调协同,行动上同心同向,实现新型创意城市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二是注重满足人的需要,增强市民的城市获得感。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建设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利益,尊重民意、用好民智,鼓励市民发挥其主体意识,使市民不仅成为城市建设的“剧中人”,更是城市建设的“剧作者”。创意城市建设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上,实现居民的生活便利、提高生活质量;新型创意城市建设要求把科技手段和人的幸福感充分结合起来,坚持需求牵引、效果为先,注重用户体验,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注重城市建设的个性和特色,把城市特有的历史和文化要素最大限度地融入新型创意城市建设中,做到“一城一策”“百城百样”。注重保持城市特有的历史传承、地域文化、民俗风格等“基因”;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特色基础、自然风格等,打造别具一格的创意城市品牌。发扬城市个性,杜绝千城一貌、城城一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城市建设要讲究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灵魂,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创意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从“人”自身出发,获得真正人性的灵感,“以人为本”引领新型创意城市建设。

  厦门大学教授林兴宅教授在发言中肯定了创意城市研究的重要性。他说:创意城市系列教材是创意城市研究的开山之作,它的出版对推动创意城市的研究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创意城市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创意城市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它需要创意城市研究作为理论支持。他强调:我国经济经历了将近20年的高速发展,它是基于两大引擎:一是出口驱动,二是土木工程驱动。出口驱动的引擎到2008年达到高峰后就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土木工程驱动,这个引擎到了2000年趋于饱和,难以持续,所以必须寻找新的引擎,即内需驱动或叫国内消费升级,这个引擎有两个支点:

  一是乡村振兴,二是创意城市建设,今后我们就靠这两个支点支撑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所以这是我们国家的战略选择。开展创意城市研究就是为这个国家战略服务的。乡村振兴和创意城市建设都必须理论先行。理论界任重道远。开展创意城市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套“创意城市系列教材”的编辑和出版必将为我国创意城市研究树起一座标杆。

  其次,阐释了创意城市研究与社会与人类学的学科关联度很高,希望双方早达成合作。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和人类历史的科学,这两个学科与创意城市研究有没有关联,关联性表现在哪里?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思考它们的学科关联度问题,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二是研究的问题或视角,三是研究的方法。我认为创意城市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学科研究在这三个维度上都有较高的关联度,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和人类学普遍使用的社会调查和定量定性研究的方法也是创意城市研究和示范点建设常用的方法。

  据悉,“创意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的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概念,目的在于以创意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综合治理,创意城市研究正是以城市、社会与人为对象,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这正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为现实服务的理论目标。也就是说,社会学和人类学通过创意城市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这两个学科服务社会的功能,或者说,这两个学科通过创意城市研究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能更接地气。这是社会学、人类学与创意城市研究的关联度的最高体现。其次,从现有的15种创意城市系列教材内容看,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也有一些交叉或关联的部分,比如《创意城市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联,《城市文化生产力》与文化人类学的关联,《创意社区策划与实施》与社区社会学的关联等等。

  总之,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在上述三个维度上都有较高的学科关联度,两个领域可以互补、相融。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国际创意城市研究院院长邓智华从国家层面阐释了创意城市的重要性,创意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积极发挥人的创意,作出更多前瞻性研究。

  邓智华指出,国家对创意和创新过去和现在都是大力支持的。我们创意城市的工作今后要加大力度,为国家和社会负责,在我国深化改革的事业中,创意城市要继续作出新的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常青松提出:教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编写:一是如何界定创意城市,二是如何构建创意城市,三是创意城市产生的社会效益,或者说如何培养人的城市创意性。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一是创意城市的人口优化发展,二是创意城市市民福祉、健康、人口满意度,三是创意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徐延辉非常支持创意城市项目,通过深入研究推动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质量与社会建设,徐延辉出版了《社会质量与城市居民获得感》专著,通过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等方面测量社会质量高低,通过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文化获得感、民生获得感、生态获得感五个维度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测算获得感。创意城市的界定也应该有一些指标来说明其与普通城市的差别。我们学院与创意城市有很多研究上的重叠性,一是人口专业,研究人口与城市发展;二是体育与社会,提高城市形象;三是社会工作,可以缓解城市压力。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汪子臻助理教授谈到:中国创意城市已经较完善,欧洲很多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如提款机很多都是坏的,需要排长龙才能取款。中国点单直接扫码即可。

  中国创意城市系列教材主编吴国明院长总结认为,在开展创意城市工作中,项目团队在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三个系列、15部学术著作初步成果;在具体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必将在创意城市建设中,发挥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接下来,积极推动国合研究院与厦门福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的持续合作,共同完善理论成果,为了共同美好的愿望,一起携手前进。

  据悉,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近年来整合聚集院士、部长司长以及央企等优势资源及科研能力,在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地方规划、园区规划、城市规划、金融信用、数字城市、乡村振兴、创意城市、产业导入、论坛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完成了许多政府规划编制课题、产业园规划、企业融资上市等,撰写出版了《全流程规划》《“十四五”规划编制及操作案例》《新时代乡村振兴规划及案例》《大国信用》《黄河流域战略规划及生态发展案例》《政府融资50种模式及操作案例》等10多本规划与金融专著,推进设立了中国智谷联盟,以及国合创意城市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数字城市研究院、全球碳中和研究院、财政金融研究院等二级研究平台,全面推进包括国际创意城市、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在内的新理论、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推动与地方政府府、高校等紧密合作,全力研究合推动地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供稿:吴国明,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