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服务热线:010-63907207  4001893518

植根农村沃土滋兰树蕙 赓续红色基因乐育英才 ——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侧记

时间:2024-01-04 19:34:12 来源 : 作者 :

  时值隆冬,记者踏上了会宁这片红色革命的土地,采访报道“西北状元县”的教育。采访过程中,记者被会宁人民崇文重教的精神深深感染,也深刻感受到了金色教育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镇河畔”,探访白银市唯一一所地处农村的市级示范性高中——“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六十六年的办学事迹。会宁三中地处会宁北部中心地带,辐射周边白塬、草滩、土木、刘寨、新塬、大沟、四方、甘沟、汉岔、头寨、新庄、郭城、土高等13个乡镇,多年来一直是北部孩子就近上学的理想学校。自办学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四万多名合格的毕业人才,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优秀学生一万两千多名。许多优秀学子卓有建树,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栋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  凝铸师魂矢志教育

  “三中人”是每一个三中老师的口头禅,字里行间洋溢着作为三中一员的自信与骄傲。那些曾经在三中工作过或正在三中工作的老师,每每以曾是“三中人”而自豪。追溯历史,三中从建校之初的5名老师,壮大成300左右的教师队伍,风雨历程可想而知。岁月如歌,风霜雨雪,浪淘尽代代园丁;红色乡土,朴实厚重,哺育着莘莘学子。时光荏苒,时代变换,三中的老师进进出出600多人,有的工作几年,有的工作几十年,光阴磨平了耕耘者的足迹,岁月留下了坚守者的印记。“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已然铭刻在每一个三中人的心里,成为师魂不可或缺的元素。探究六十六年的三中历史,可谓筚路蓝缕,可谓硕果累累。然而一支长期坚守农村教育,倾情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的教师队伍一直是创造非凡历史的重要力量。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支优秀队伍是怎样薪火相传的?究其原因:一是历届县委政府对三中的坚定支持。年逾花甲的老教师们侃侃而谈,如数家珍:那年县上划拨资金,修建家属院,让老教师安居乐业;那年增修校舍宿舍,解决师生学习生活困难;那年给本科以上教师增加工资,稳定教师队伍;那年给老师增加农村补助,激活育人活力……二是历任学校领导竭忠尽智,担当有为。八十七岁高龄的老教师栗启周,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三中任教三十多年,他深情回忆了几届三中领导的治校事迹。办学过程,制度建立,师资建设,课堂管理,学生教育都是栗老师讲述的内容。尤其谈到时任革委会主任贺国华想尽办法解决困难教师家庭的吃饭难时十分动容,他说:“老师一家能吃饱饭,工作才有干头”。谈到时任革委会副主任李兰图时,他特别提到了李主任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对学生管理的严格。据许多老师和学生回忆,当时的老师和学生对李主任十分敬畏。近年来,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无法详述。三是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优良传统,代代不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就流传着三中老师为了弥补学生知识,一个晚自习几个老师抢着辅导的佳话。如今,每个晚自习一直有专任老师辅导,个性辅导、培优补困已成辅导常态。

  以前,三中流传着已故老教师梁运三周末给学生义务理发、弹琴的故事;新冠疫情期间,也有老师为长期住校的学生义务理发,还给生病的学生送药。四是长征精神的濡染,红色乡土的滋养。河畔慢牛坡战役的革命故事,多年来一直教育影响着三中的师生。以长征精神为榜样,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扶贫立志,一直是三中人的不懈追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所学校育周边无数代人。三中老师深知,教好书,育好人,既为国家输送人才,也减轻了周边群众的教育投入。值得称颂的是,许多老师不仅自己扎根农村,也把孩子送进三中培养成才。总之,“凝铸师魂,矢志教育”,是对优秀的三中人的最好总结;“坚守一生,育得桃李满园春;鬓染秋霜,道尽园丁多少事”是对坚守者的最好赞誉。

  二   立足课堂提升内涵

  会宁三中自建校以来,一直把研究学情,立足课堂,夯实基础,低进优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把办老百姓身边满意的学校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几十年来,风雨兼程,初心未改。在多次考试、比赛中创造了农村高中教育的佳话,成为金色教育名片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几年,乘着新课改的春风,为了对接新高考,学校在课堂教学、教研教改、校本研究等方面做文章、下功夫,着力三个改变:教师改变——在教学反思中实现自我超越;学生改变——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改变—让深度学习成为教学的自觉追求,促进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一是推动常规教研促提升,深化合作探究迎变革。每学期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和“骨干教师公开课观摩”活动,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供平台,为全体教师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机会,凝聚智慧,推动教师集体进步。

  二是探索以案促导新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新转变。“三案导学”为“自主学习案”、“合作探究案”、“情景应用案”三部分,严格依据新课标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思维水平编写而成,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提升的书面学习方案,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有效载体,是优化课堂教学,发展核心素养的有益尝试。

  三是举办微课题研究报告会,探索校本研究新路子。微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标本,突出小切口、真问题,充分调动各学科组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现实问题的解决,汇聚众智,挖掘教学潜力。

  四是高度重视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最先尝试体育选课走班,深受学生欢迎。打造“三操一课”精品课程,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是学校课程育人的一贯主张,2023年,学校荣获白银市首批“体教融合示范学校”。

  教育教学是一项静悄悄的事业,似无波澜,实则在“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学生的命运。会宁三中正在这条路上不懈努力着。

  三   缤纷社团文化引领

  学校是文化的圣地,会宁三中在红色基因地濡染下勃发着育人的生机。美丽的校园环境,无声地感染着就读于此的学子。“姊妹树”下的朗朗书声,一直是一代代三中学子魂牵梦绕的真情记忆。

  走进和美的校园,朗朗读书的学子展现着环境育人的风采,也展示着红色热土上奋斗者的足迹。

  新时代伊始,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旨在传承传统文化、发挥学生特长、挖掘育人潜力、促进全面发展,拓展学校立德树人的渠道。

  会宁三中积极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探索常规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的深度融合,以社团活动为抓手,以校园体育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重大节日庆典、师生书画作品展、励志演讲比赛、大课间韵律操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书香校园”大阅读、建立图书角、书香班级建设主题论坛、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课程内涵,打造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深入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现特色办学的风采。

  同时,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慢牛坡”红色文化为依托,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好红色故事,是会宁独具特色的地方课程,也是会宁三中赓续红色基因的靓丽名片。每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师生开展“慢牛坡瞻仰烈士陵园”扫墓活动;

  每遇重大节日,随时组织师生去河畔镇“红园”开展祭奠活动。

  这些活动,厚植了师生的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实践。

  四  牢记历史守正创新

  历史是不容割裂的。一所六十多年的老牌学校,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涵养了深沉的人文精神。后来者惟有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在前人的足迹上守正创新,方能书写一代又一代育人的传奇。

  1957年7月,会宁三中创办,始名“会宁县第二中学”,1968年更名为“河畔中学”,1985年定名“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1978年确定为定西地区重点中学(1985年以前),1991年被白银市委市政府评为“首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同年县委县政府授牌学校“教苑典范”,2007年被评为“白银市普通高中示范性学校”, 2015年被评为“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202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2021年荣获“全县教育教学目标质量”一等奖,2023年荣获“会宁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回望历史,滋兰树蕙,传道授业,培根铸魂,为国育才始终是一代代三中人的不懈追求;展望未来,坚守农村,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已成为新时代三中人的奋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