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服务热线:010-63907207  4001893518

新乡村转型中,乡村消费观的双重“复合”

时间:2021-04-28 10:00:10 来源 : 商业模式桑博士 作者 :

    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变量,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随着乡村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逐渐发达,村民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升级与转变,同时,还促动着村民试图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满足当下消费需求的物质条件。
    一个普通的地扪家庭,一般包含5-6名家庭成员组成一家三代,其中第二代起着家庭顶梁柱的作用,负责家里的主要消费支出。
    一个这样的家庭,其消费支出主要包括日常开销(衣食住行)、教育费用、礼俗社交费用以及保险费用等内容,在外的年轻人会有一些娱乐费用,少数家庭还需承担医疗费用,每个家庭非日常但必要的开销就是建房费用。
    其间,村民具体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观念则表现出了明显的代际差异,近年来村中年轻人身上的消费符号也被愈发地凸显出来了,整体上呈现出了双重的复合状态。
    1
    代际差异的“复合”
    一个普通地扪家庭的老人主要的消费行为包括三个方面:衣饰、饮食以及农作物的种子与秧苗。
    地扪春秋季气温相仿,所以老人一般准备三个季节的衣服即可,他们大部分人的衣服数量并不多,十分节俭,每个季节两三套,冬天会多添置1、2件棉衣,这总共不足10套的衣服可以穿上几年,平均每年花费在衣饰上面的费用大概在150-200元左右。
    他们三餐的菜色都十分简单,以自家种植的蔬菜以及腌制品为主,主食对于体力劳动的务农者来说十分关键,那是精力与力气的来源,作为主食的稻米也是自家种植的,常喝的米酒也是自己酿制的。
    老人家日常偶尔会买些肉,在没有应季蔬菜的时节买一些菜,其它大部分饮食还是多为自给自足,每年在饮食方面的花销大概在1500-2500元左右。
    作为村中务农的主要群体之一,老人们一般还承担着农作物种子以及秧苗的费用,每年大约需350-600元左右。
    那么,一个地扪老人每年的日常花费总共应该在2000-3300元这一区间。
    地扪处在小学学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主动消费的行为,时常买些零食或早餐,亦或是小玩具等。虽然费用是由家长承担,但这种日常的消费行为则是他们主动选择而形成的。
    一个小孩每天的零用钱大概在5元左右,一年下来,一个孩子大体上需要2000元上下的零用钱。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未建立稳定的消费观,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些消费心理,如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等。
    图片
    当地处在初中到高中学龄段的青少年,因为长期在镇上的学校或县里的学校住宿。
    除了时常购买零食之外,他们偶尔还需要购置住校时所需的日常消耗品,每月总计300-350元,以及定期支付家与学校之间的往返交通费用,镇上到村里每次往返需10元,县城到村里则需20元。
    同学聚会时的娱乐费用同样也是一笔花销。整体算下来,一个地扪初、高中生每年的日常用度大概在4000-6000元之间,费用皆由父母承担。
    这一年龄段中的部分孩子依旧存在从众、攀比等心理,且愈发地严重。
    另外,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朝着享受类的发展型观念升级,如日常的聚会娱乐活动愈来愈多,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也有着高规格的要求,然而他们自己其实并没有承担的能力。
    也正因如此,其某些消费需求会被无法满足的经济能力所遏制。
    无论是婚前婚后,地扪的中青年人在个人层面主要的消费支出大多体现在衣饰以及食宿两个方面。
    相较于老年人对衣服只有一个实用便宜的要求,中青年人择衣的标准则多了很多,中年人会在物美价廉的基础上增加所需数量,并要求衣饰更加时尚一点,他们在衣饰上的花费每年大约在800-1000元。
    而青年人考虑的因素会更丰富,如时尚、潮流、品牌、质量、价格等,都是他们在选择衣饰时所要综合考量的,相较而言他们在价格方面的接受度也会比当地的中老年人更宽一些,每年花在衣饰上的钱大约在1500-2000元左右。
    地扪的中青年人多在外地打工,他们在食宿方面的用度也占据了个人消费支出的一定比例。
    除了一部分工厂提供食宿的务工村民,其他在外务工的村民通常都要租房并需要独自安顿好自己的一日三餐,每个月的食宿费用大概在2500-3000元左右,当然留村的村民则只需要承担一些菜肉的采购费用,每月400-500元。
    综上,一个地扪外出务工的中青年人每年的日常开销在31000-38000元左右,一个留村的中青年人每年的日常用度则大概在5600-8000元之间。
    地扪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开始朝着多元化的复合状态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代际差异。
    老年人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消费需求并不高;中年人由于存在养家的压力,沿袭了了勤俭持家的消费观念,但相对老年人来说,没有那么紧缩。
    较年轻的青年人则往享受类或体验类的发展型消费观升级,且越年轻越有这样的倾向。
    他们的社交娱乐活动愈来愈丰富,并且将各种媒体与城市中所强调的潮流、品牌、网红产品以及明星同款等,当作自己艳羡与追逐的对象,消费的符号性与形象性意义已经在他们身上逐渐凸显。
    如此消费观念的转变趋势,必将导致乡村消费需求的升级。
    2
    家庭公共消费内容差异的“复合”
    在一个家庭中,并非所有的花销都是由个人来支付的,还有一部分是需要整个家庭来承担,如教育费用、医疗费用、保险费用、礼俗费用以及生产生活费用等。
    而一般的地扪家庭在这些消费内容的花销观念上也是有所不同的。
    教育费用是一个家庭持续性的花销,且随着孩子的升学而不断增加,又因为读书时间的长短,而在数额上有所差距。
    按照目前地扪青少年的升学现状来看,其学龄段的教育费用平均到每一年,大概是每年3000元左右,近年来地扪的家长还是比较支持并会尽力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
    但是,他们不会像城市的家长一样,为孩子支付其它如辅导班、兴趣班等文化延展教育的花销。
    图片
    除了个别出现疑难杂症的家庭以及有易生病的婴幼儿的家庭之外,地扪大部分家庭花在医疗健康方面的费用并不多。
    很多中老年人即便是患上了高血压、风湿等慢性疾病,在病情不危及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他们都不会选择定期诊疗,更不会每年去例行体检,所以一年下来,一家人的医疗费用大概在500元左右。
    图片
    保险费用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截止到2020年底,地扪缴纳新农合的人数占到了村里总人数的97%;而新农保的缴纳年龄限制在16周岁-60周岁之间,村里的缴纳人数总共有1040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家庭有2人左右在缴纳养老保险。
    无论是新农合还是新农保,一般家庭都是按照最低的缴纳标准进行缴费的,总计每人每年500元。
    图片
    礼俗社交费用,在地扪是一项必不可少且花费颇多的花销。虽然这里是主要劳动力向外输出的空心村,但是村子里仍有近1500人的基数。
    平常结婚、三朝酒以及丧礼等红白事都会辐射到整个寨子,按照习俗,村民除了赠送礼金外,还要担米或稻谷送给主家。
    此外,每逢节日或其它值得庆祝的日子,地扪村大到各寨、各组,小到一个家庭,都会互相邀请彼此聚会吃饭,类似的活动,每年20次左右,每次都是村民打平伙,一次每个家庭100元-200元左右。
    一年下来,再算上红白事的礼费,是笔不小的人情花销。
    聚餐活动的社交意味浓重,囿于人情礼俗,没有村民会为了节省钱财而不参加此类活动,否则其会受到村里强大的舆论压力。
    一个家庭中公共的生产生活费用则主要涉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水电网络以及房屋建设修缮四个方面的花费。
    以低配的标准来看,综合生产生活耐用品的价值与使用寿命,以及生活消耗品的价格与需求量。
    地扪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各类生产工具方面,平均到年,每年的花销在1200-2000元之间;生活用品每年的用度,平均下来则在2000元左右;一年的水电网络费用,也在2000元左右。
    另外在地扪,孩子成家后,会与父母或兄弟分家,那么建房费用是每个家庭在进行结构分化时必不可少的支出。
    一般来看,建房连装修等费用一起也需要花费30-40万元不等,甚至更多,每年还需300元左右的修缮费用,一栋房子的寿命大概在30-40年,整体的建设修缮费用平均下来,每年大约需要承担1万元。
    综合下来,一个低配的地扪家庭每年的公共支出花销至少在2.5万元左右。
    通过以上粗略的估值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普通的地扪家庭对于不同的消费内容持有的消费观念差异很大,有开放也有谨慎,呈现出发展与迟缓并存的复合状态。
    既有新时代乡村多元化发展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观念,且具备从生存性消费慢慢向发展型消费扩展的趋势,也有在观念上更重于生存性消费的倾向,大部分人的消费观念也依旧偏向保守。
    综上所述,目前处于新乡村转型期的地扪,村民在消费需求与消费观念上都处于更新升级与谨慎保守并存的复合状态,主要体现在代际差异与消费内容两个方面。
    这一状态,虽然也代表了当地消费水平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家庭的消费需求与收入增长,但是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相较城市而言,当地的消费绝大部分还是偏向于生存性支出,消费质量并不高。
    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的升级刺激了家庭收入的增长,但主要是通过对外劳务输出达成的,故此其还并未能促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且在不断地掏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