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8 15:47:20 来源 : 作者 : 志平 红霞
在十几天前的“三八”妇女节,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医生郑喜的微信里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祝福,那是远在非洲苏丹的女孩约瑟夫发来的。
看到微信后,郑喜十分开心:约瑟夫的病终于好多了,感谢这个非洲的女孩现在还记着中国的医生。记得约瑟夫在医院治疗期间,她那清澈的眼神、甜美的笑容,郑喜还想起了恩图曼友谊医院的助手穆萨医生,想起了在非洲苏丹援助医疗的那些难忘故事……
出征,难舍故土
郑喜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现任宝鸡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陕西省针灸学会灸法分会委员,曾参编《任永新针灸经验集》,开展新技术埋线治疗肥胖、新技术火龙灸,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21年获得陕西省“三八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9年,陕西省组建第35批援苏丹医疗队。当时,郑喜的小孩刚上幼儿园,最需要妈妈陪伴,而丈夫平常工作也很忙,无暇照顾孩子。到底去还是不去,郑喜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为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了体现医生救死扶伤的初衷和价值,也为了实现自己当年从医的诺言,郑喜经过深思熟虑,在做通家人思想工作后,在医院第一个报名,表达了自己的决心。经医院组织同意后,她把家和孩子交给了父母,参加了援非前5月至10月在西安举办的培训班。
作为战士,随时聆听冲锋的号角;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一种天职。培训结束后,郑喜作为宝鸡市最年轻的医生,和另外4名医生一起,跟随着陕西省医疗队,踏上了前往苏丹的征程,在苏丹恩图曼友谊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银针,传递大爱
苏丹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燥炎热。因为当地医疗条件较差,所以每天的患者很多,排着长长的队伍在恩图曼友谊医院等待中国医生为其诊治。
针刺、艾灸、推拿、拔罐、蜡疗、熏蒸……郑喜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减轻了一位又一位患者的病痛。
“面瘫、中风等疾病在当地多发,我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辅之以针刺、艾灸、按摩等中医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病痛减轻了,有的患者甚至完全康复,生活能够自理。许多患者由衷地感叹中国中医太不可思议了。”提起这段经历时,郑喜自豪满满。
恩图曼友谊医院针灸科的医疗条件简陋,6张治疗床、2台电针仪、一些酒精棉球和无菌针灸针就是中医医师的工作器具。但当地患者很多,援外医疗队经常需要借用隔壁诊室的床位为患者治疗。艰苦条件之下,郑喜和队友用细细的“银针”、小小的拔罐器为非洲的患者缓解病痛,让他们感受中医的神奇。
“记得在一次随队义诊时,我给第一位患者以针灸和拔罐治疗腰痛,数分钟后,他的腰痛便得以缓解。治疗结束后,他对我竖起了大拇指。”郑喜说。
在义诊现场,许多患者目睹了中医治疗的神奇效果,纷纷称赞,很快便在简易的诊室外排起了队。郑喜和队友随后根据患者病情,逐一进行诊治。
“患者们看到我施针、拔罐手法娴熟,对中医疗法和中国医生的医术赞不绝口。看到他们的一张张笑脸,我无比欣慰,更感受到援外医疗工作的重要性。”郑喜说。像这样的外出义诊,在郑喜的援非工作中十分常见。
“苏丹环境卫生较差,蚊虫肆虐。由于疟疾等传染病大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当地人‘谈蚊色变’。尽管我们小心谨慎,仍有同行队员感染了疟疾。可队员们毫无怨言,每次诊疗活动都认真负责,深受苏丹当地人的喜爱。”郑喜说。随着医疗援助的不断深入,中医药越来越受到非洲人民关注,援外医疗队与当地患者也在“双向奔赴”。
郑喜回忆,援助期间的一个夜晚,恩图曼友谊医院来了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老人自称是退休教授,找过来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国医生送一种当地的特效草药,这种草药对缓解感冒症状十分有效,他希望能对中国医疗队有所帮助。
在郑喜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既挽救当地患者生命,又培养当地医疗人员,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驻地医院给我配的非洲助手名叫穆萨,开始只能帮我拔针,他对针灸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就在闲暇时间教他一些中医基础知识和推拿手法。时间常了,穆萨也能通过穴位推拿等方式,诊断一些简单的病症了。”郑喜说。
当地医生及在读的医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很高。郑喜及队友向驻地医生悉心传授中医临床经验,从零基础开始手把手教授拔罐、推拿、刮痧等中医传统技术,直到对方掌握为止。
“有一些操作在当地做不了,恩图曼友谊医院许多医生希望有机会来中国学习传统中医。”郑喜说。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援非期间,郑喜和队友用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为改善苏丹当地医疗条件、救治患者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许多医生和患者的点赞和好评,也得到了陕西援非医疗队的表扬和肯定。
友谊,仍在续写
回国后,郑喜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常常会想起在苏丹的那些医生、患者,而在苏丹,许多医生和患者至今仍怀念着郑喜,他们有空就和郑喜微信联系,请教医学、针灸方面的问题,询问她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每逢此时,郑喜都会耐心地解疑释惑,回答问题,并由衷地感谢苏丹的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在她的心里,尽管苏丹在非洲,但中国和非洲都在同一个地球上,她要通过自己和同事的共同努力,来续写援非医疗的故事,将中国中医的种子传播到尼罗河畔,用中医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