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3 21:41:22 来源 : 作者 : 邓泗洲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包括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这些策略基于科学共识,是站在人类的制高点上的,我们应该为了我们的未来和祖先的利益而采取行动。
低碳已经成为一种广为人知的概念,特别是从大约三年前的2020年开始,全国人民都开始关注低碳。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低碳,它是一门技术,例如氢能技术、ESG中的环境因素(E),对环境非常有益。绿色制造技术也是低碳的一部分,包括CCUS技术和碳盘查方法学技术等。有人认为低碳是一种产业,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低碳公司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全国许多县市都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一些地方还在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使墙面也能够发电,这个产业非常庞大。新能源汽车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我想起我有一个朋友非常喜欢开奔驰车,坐起来非常舒适,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奔驰不转型为新能源汽车,可能就会成为过时的产品无法上市。不管怎样,低碳肯定是一个产业,包括深圳比亚迪在内。碳排放监测服务业也是一个产业,我投资过的企业就从事这个行业,他们将工业互联网标识作为里程碑来发展碳排放监测,这也是一个产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开始了,虽然目前没有达到预期,但将来有望成为一个新的产业。
但低碳仅仅是一门技术或一种产业吗?在我多年的经验中,我认为低碳更重要的是其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如果有两个符号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那可能就是这两个C,1.5度C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1.5度C的目标,必须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两个符号看似简单,但从开始到现在,就像过山车一样,许多集团之间进行着博弈。1997年奠定了低碳发展的基础,2008年和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气氛很高涨,但最后的结果令人失望。2015年,低碳问题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解决了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持续。这个过程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也在中国发生。在1992年,中国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的科学家研究这个领域。我的导师在当时算是懂一点,他来到珠三角证明了珠三角海平面上升速度为2毫米。在90年代,他带着十几位院士一起进行研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仅限于对低碳的一点了解。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这个共识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体现在几个方面。我们看到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这起到了一个天花板的作用,所谓温室效应导致,出现了很多全球变化问题。
面对极端的天气事件和不可预测的气候系统,人类需要采取措施来应对。有人提出购买保险、购买大马力空调或将城市建在海洋中等方式,但这些都只是短期、个别人受益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长期、更广泛受益的办法。这种方法就是减缓气候变化,因为这些问题的发生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应该降低温室气体的浓度,将其维持在一个可控的水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包括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这些策略基于科学共识,是站在人类的制高点上的,我们应该为了我们的未来和祖先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不采取这些行动是对不起自己的道德责任。这与今天亚龙所倡导的ESG理念完全契合,尤其是其中环境(E)方面的重要内容。我们看到许多企业正在建设绿色工厂、碳中和企业和园区,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这都是非常好的举措。
周永章提到,国家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师等培训,最开始举办的地点都是在广州,中山大学办了广东省碳排放管理师第一期培训班。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周永章认为,碳人才培育还不够,培养体系还没完善起来。“培养人才体系主要看哪里?就看国家在职业设计上有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以及这方面的资质,然后这个资质能得否到官方的承认。暂时来说,碳人才的培训这块实际上是没有跟上来的。
周永章说,原来一些不再适应市场的旧专业还没有砍掉,新专业没有增加进来,这是目前的碳人才培养体系遇到的困境。因此,周永章建议,作为有志于投身低碳事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一些相对半官方组织、协会办的培训班来进入这个行业,先从实实在在的东西学起,是比较现实的一个途径。等国家有关部门将来真正把碳人才这块的职业设计出来,有落地的时候再去参加。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周永章,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Quebec大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跨文、理科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双碳价值、双碳文化传播者,著《低碳生活三字经》《绿色发展理念研究—重回人与自然和谐》。双碳智库产业化引领者,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山大学低碳领袖与战略投融资高级研修班创始人兼首席导师。ESG智库专家,广东省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 研究领域包括“双碳”综合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场景、大数据挖掘算法综合应用。出版《地球科学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著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100多项课题研究,承担系列地方发展战略与专项规划,包括《广东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中山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项目》《乳源县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中山市翠亨新区零碳城市规划》等。 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及国际学术奖励,入选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及中山大学卓越人才奖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