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5 09:07:03 浏览量 : 77466 来源 : 作者 :
悬壶济世半世纪
妙手银针映初心
——“针灸王”王新明的行医之路
王新明简介:
王新明,1941年出生于陕西乾县,1968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系陕西省名中医、宝鸡市职业技术学院退休主任医师。他从事中医针灸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不断继承发掘、发扬创新,形成了自己诸多独特的中医针灸经验。他在治疗偏瘫、面瘫、突发性耳聋、带状疱疹、颈椎病、腰椎病、头痛、眩晕、各种关节病及一些神经性疾病等方面疗法独到,备受认可,在学术界及广大患者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针灸王”。
从20多岁踏遍麟游山区,到年过八旬坐诊宝鸡市区大庆路诊所,银针起落间精准驱散病痛;从赴苏丹援外医疗时的坚守,到培养3000余名中医人才的耕耘,王新明用50余载时光,在针灸医学的天地里书写着医者仁心、杏林春暖的动人篇章。
这位被誉为“针灸王”的老中医,以创新疗法为患者驱散病痛,以园丁之心教授学子,将赤诚之心奉献给中医针灸事业。
不久前,记者在宝鸡市区大庆路“针灸王”诊所里,见到了精神矍铄的王新明老先生。老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与针灸结缘、深耕不辍的半生征途。
风雪赴基层,一根木棍开启针灸人生
1968年深冬,麟游县迎来了一场暴雪。刚从陕西中医学院毕业的王新明,站在县城车站的雪地里,手里攥着一根粗糙的木棍,准备徒步前往20公里外的崔木镇医院报到。
“当时没觉得怕,就想着赶紧到医院去,后来回想才后怕,万一遇到狼可怎么办?”年过八旬的王新明回忆起这段往事,眼角带着笑意,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谁能想到,这次风雪中的徒步,竟成了他针灸人生的起点。起初,王新明被分配到平原区工作,可当一位同学因家庭困难请求调换去麟游的名额时,心软的他一口答应,他心中坚持“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抵达崔木镇医院不久,王新明就陆续接到了出诊的请求。那时,村民看病去不了大地方,只要有人求助,王新明总会准时出现。“当地村民有些讳疾忌医,生病了也不愿来医院。我很好说话,脾气好,就背上出诊箱,到村民家中去。每到一个地方出诊,总会围上来很多看病的村民。”王新明一边回忆一边为记者讲述。
后来,宝鸡市开设了中医新疗法学习班,一个县区推荐一名医生参加,麟游推荐王新明去学习。从此,他走上了专门从事中医针灸疗法这条路。
7天的学习班结束后,王新明坐班车回麟游,刚到汽车站,便看到有人敲锣打鼓迎接他,还有条幅上写着“欢迎王新明回到麟游”的内容。如此欣喜之事,让本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王新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为山区群众服务的医疗事业中。从此,他经常背着出诊箱,在积雪或者深草没过脚踝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抵达村民家中时,汗水早已浸湿了衣衫。
在麟游山区,“一根针、一把草”是最接地气的医疗方式。山村条件艰苦,百姓看病难、买药贵,王新明发现,针灸不仅操作简便、无须花费,还能快速缓解病痛,于是继续扎进针灸医术的钻研中。“王大夫来了!”这句话成了山区百姓最安心的期盼。有一次,一名妇女因突发眼疾,双眼无法睁开,辗转大城市治疗无果。王新明上门后,先在患者眼部周围施针,又果断在其颈部后方扎下两针,不久患者的眼睛突然睁开,在场的人都惊呼“神了”!
1971年底,王新明因医术精湛被选中加入中国援助苏丹医疗队,成为队里的针灸大夫。在异国他乡,他克服语言障碍和物资短缺的困难,用银针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在援外的2年11个月里,王新明不仅传播了中医文化,更用医术为祖国赢得了尊重。
回国后,他的针灸医术名气越来越大,找他针灸的人多,来开方子的少了,大家说:“王大夫的针灸术是出了国的。”
随后,王新明被调入宝鸡市中医学校工作,主要从事针灸教学。在他的努力下,宝鸡市中医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设立针灸专业的中专院校。同时,他还主编了全国首部中等中医专业《针灸学》教材,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进入了教学工作领域,但是王新明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来自基层。教学之余,他每年都会利用暑假下乡进行义诊,免费为老百姓治疗,前后坚持了20多年。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让王新明对针灸的理解极为深刻。在治疗中,他特别重视精、气、神的变化,不断改良针灸方法,创立了著名的“手经图疗法”和“头发际象针疗法”。
创新传薪火,两项疗法守护百姓健康
“手部分布着人体全部的十四经,只要找到对应的部位,就能通过针灸治疗全身疾病。”在宝鸡名中医王凯军主编的《王新明独特针灸经验真传》一书中,有六幅王新明亲手绘制的“手经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手部经脉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这是王新明耗费多年心血,通过对经络敏感人群的测验、上万次临床实践,最终总结出的“手经图疗法”,将散在手部的治疗点用经脉串联起来,让针灸治疗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
而“头发际象针疗法”的发现,同样缘于一次偶然的临床实践。20世纪70年代初,王新明在应用头针疗法时,发现针刺前额发际内0.5—1.0寸的区域,对治疗头面部疾病有奇效。有个中枢性面瘫多年的患者,在针刺焦氏头针生殖区后,面部肌肉逐渐恢复活动;一名两眼有异状胬肉的患者,经前额发际正中偏外的曲差穴针刺后,取得了奇效。“这说明前额发际区应是人体头面部的缩影!”这一发现让王新明兴奋不已,他开始系统研究头面部发际与人体脏腑、肢体的对应关系。
此后,在治疗一名脑出血致左侧偏瘫的患者时,王新明又有了新的突破。患者头部出现一条从额角到乳突的红线,他沿着红线施针,患者不仅瘫侧肢体变得轻快,经过几天治疗后,瘫肢明显恢复,生活可以自理。
后来,王新明将头维穴与瘈脉穴之间的弧线分为上、中、下三焦区,分别对应胸肺、肠胃肝胆、泌尿生殖等系统疾病。
1985年,在陕西针灸学会上,王新明分享了《针刺头部穴区治疗急性肠胃炎》的研究成果——100例患者经1至4次针刺治疗,效果显著。
“治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王新明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天晚上,他都会坐在书桌前,翻看厚厚的病历本,记录当天的治疗心得,近50年来,这样的总结笔记已有上百万字。2018年,王凯军将王新明的行医历程、学术思想、经典病例整理成册,出版了《王新明独特针灸经验真传》。这本书没有晦涩的理论,全是接地气的临床经验,成为年轻针灸医生的“手边宝”。
“我老了,能把经验留下来,让更多人学会针灸、用好针灸,比什么都重要。”王新明坦诚地说。
20世纪70年代,作为宝鸡市中医学校的首批教师,王新明还承担着培养中医人才的重任。在课堂上,他手把手教学生认穴位、练针法,把自己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退休后,在诊所里,他带着徒弟坐诊,从辨证施治到穴位选择,耐心讲解每一个细节。如今,他教过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有的成为基层医院的骨干,有的成了博士生导师,还有两位徒弟梁志强大夫和王凯生大夫留在诊所,20多年来,继续传承他的医术与仁心。“学中医要‘背’,更要‘练’,要记住初心,把病看好才是根本。”这是王新明对年轻中医人的叮嘱和寄语。
银针永不辍,坚韧的手守护生命希望
上午8点,宝鸡市区大庆路“针灸王”诊疗室的门准时打开。早已等候在门外的患者有序排队,有的是调理旧疾的老街坊,有的是辗转多地求医的远道客人。年过八旬的王新明坐在诊桌前,双手微微颤抖——这是帕金森病带来的影响,但当他拿起银针,手却变得异常稳定,对准穴位、快速刺入,一系列动作娴熟而精准。王新明说:“手颤虽有点影响,但用心控制就没事,扎了快60年,穴位和力道都在心里了。”
记者看到,诊所的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1978年,郭宏亮患上面瘫,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经人介绍找到王新明,很快就治愈了。今年,这名患者又得了脑梗、上肢瘫痪。“当时我手抬不起来,连吃饭都要家人喂。”郭宏亮回忆道。王新明为他制定了针灸方案,每天准时施针,一个疗程后,郭宏亮的手明显好转。王新明说:“还是王大夫的针灸管用,扎了一个疗程,我就能抬起手了!”
除此之外,王新明的针灸在治疗老年健忘症、单纯性鼻窦炎、癫痫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带状疱疹等病症方面颇具效果,为很多患者解除了常年的病痛。
从医多年,王新明始终坚守“不做广告、靠口碑”的原则。他说:“患者把健康交给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记者问道:“您的‘针灸王’称号是怎么来的?”
王新明笑着回忆说,1992年,有一名西安患者,4个月换了4家大医院,偏瘫症状始终没有改善,经人推荐找到他。他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头发际象针疗法”配合肢体穴位针刺,不久后,患者能下地走路了。这名患者激动地称他为“针灸王”,这个称号传回宝鸡,也渐渐在老百姓中传开。但王新明却说:“我更喜欢大家叫我‘王大夫’,名气不重要,能看好病才是真本事。”
当王新明被记者问及,如果用一味本草形容自己的一生,会选择什么中药时,王新明毫不犹豫地回答:“黄芪。”因为,黄芪性温味甘,被誉为“补气之长”,不事张扬却能托举生机,就像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一生。“我就是想做一点好事,用银针为患者驱散病痛。”
如今,80多岁的王新明依然坚持每天坐诊,他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扎下去,让这根银针继续传递温暖与希望。
从青春年少到满头银发,王新明用银针编织着健康的网,用仁心温暖着无数患者。他的故事,是中医传承的生动写照,更是医者初心的最好诠释。在宝鸡这片土地上,“针灸王”的美称,将永远与银针、与仁心、与希望紧紧相连!
(宝鸡卫生健康)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网
审核:卢志平(陕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