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服务热线:010-63907207  4001893518

吴维海:黄河流域各省区战略地位和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12-28 17:50:01 来源 : 国合研究院 作者 : 国合研究院

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我国重大战略,也是流域各省区"十四五"时期最大的发展机遇。研究流域九省区经济和生态现状,分析发展的痛点难点,提出解决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的推进路径,是当前紧要的工作任务。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并归纳了制约流域发展的四大问题,分省份提出了可操作的实施策略。

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①。2019918,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纳人国家重大战略。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黄河流流域自西向东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山东九个省区,东中西部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全面贯彻落实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九省省区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独特的战略地位。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九省区主要经济指标、资源概况、产业现状等基础上,深入剖剖析九省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黄河流域九省区发展概况

(一) 经济现状

2020,黄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253689.565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25.7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9%,比全国高1.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0544.92亿元,比重为3939.63%,比全国高1.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18.86亿元,比重重为51.17%,比全国低3.36个百分点。

分省份看,黄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次产业增加值排名前三位的均为山东、河南、四川;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最末位的为青海,占该流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18%;第一产业增加值排名最最末位的为宁夏,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名最末尾的都是青海(见表1)

此外,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第一产业占比均超过10%,远高于全国水平;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第二产业占比均超过40%,高于全国水平;甘肃第二产业占比不到35%,比全国水平低低6.19个百分点:九省区中只有甘肃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5%,高于全全国水平(见表2)

(人口现状

2019,九省区总人口4218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30.13%。其中,城镇人口23999,00万人,占全国城镇镇人口比重为28.29%;乡村人口18181.00万人,占全国乡村人口比重为32.96%(见表3)

分城市看,山东在九省区中人口数量量最多,占九省区人口总量的23.87%;其次是河南,人口占比为22.85%;第三为四川,人口占比为19.86%;地区排名最末位的是青海,人口占比仅为1.44%



(三) 财政税收

2020年,八省区(河南无数据)税收收人13765.86亿元,占全年全国祝收收人比重为8.92%

分城市看,山东全年税收收人4757.60亿元,位居第一;四川税收收人2967.70亿元,位居第二;青海税收收人最低,仅为213.27亿元。

(四) 产业现状及分布概况

1.农业

2020年,黄河流域七省区(山东、山西无数据)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62.14万公项,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8.79%;粮食产量17124.37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25.58%

黄河流域的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牲畜等主要农牧产品在全国占有要地位。其中,青海和内蒙古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位于宁夏、内蒙古辖区内的河套平原,位于山西、陕西辖区内的汾渭盆地,以及位于河南、山东辖区内的黄泛平原都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流域内的河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有18个地市的53个县被列人全国产粮大县的主产县。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省区的12个地市的28个县被列人全国产粮大县的非主产县。下游流域外引黄灌区涉及河南、山东的13个地市的59个县被列人全国产粮大县的主产县②。

2.工业

2020年,黄河流域六省区(青海、内蒙古、河南无数据)工业增加值55692.7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前三的地区为宁夏、甘肃、山西,分别为7.4%6.2%5.3%

分省份来看,青海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为有色金属(含铝产业)产业、煤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钢铁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油气化工产业、盐湖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为能源产业、建材产业、化学工业、食品(含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为钢铁产业、造纸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建材产业;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为建材产业、钢铁产业、有色金属(含铝产业)产业、新能源产业;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为建材产业、钢铁产业、有色金属(含铝产业)产业;甘肃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为石化产业、电力产业、有色金属(含铝产业)产业、食品(含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各省区网站及协会数据整理。

 

(五) 对外经济

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进出口总额43703.56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3.85%。其中,出口总额25186.71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61%;进口总额18516.85亿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12.93%

分省份看,山东、四川、河南全年进出口总额位居前列,分别为22009.40亿元、8081.90亿元、6654.82亿元,三省全年进出口总额占该区域的比重超过80%。其中,山东在九省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全年进出口总额比其他八省区总和还多。总体来讲,九省区自西向东的对外开放水平依次增强(见表5)


二、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

(一)对黄河流域的总体定位

20199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

(二)对各省定位

青海。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2016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

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③。

四川。四川是全国重要的市场腹地和内陆开放门户。

甘肃。甘肃是西北的生态屏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支持甘肃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肃是国家向西开放、对接欧亚大陆经济共同体的战略前沿和核心通道。

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内蒙古。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陕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支持陕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

山西。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河南。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山东。山东要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三、与长江经济带对比分析

(一)覆盖区域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

黄河流域。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面积约3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8%

(二)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率先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流域涉及的11个省巾在经济、科技教育、对外经济等方面均领先黄河流域省区(见下图)


(三)创新资源

长江经济带。上海、浙江、江苏研究与试验发展( R & D )经费支出占比较高,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仅高等院校数量已经占全国总量的1/3,还拥有大量知名可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创新资源丰富。

黄河流域。相对长江经济带而言,黄河流域九省区高等院校、研究与试验发展( R & D )经费支出占比较低,整体竞争力相对较低。

 

(四)对外开放

从进出口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数据对比看,长江经济带的对外开放水平要远高于黄河流域(见表6、表7)。此外,长江经济带中的上海、浙江、江苏、重庆等省市在金融、对外航运、商贸、旅游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黄河流域所辖省区多为内陆地区,从区位条件来看,仅山东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五)总体环境

生态环境方面。长江经济带污染排放总量大、强度高,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单位面积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2.0倍;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长期以来以农业生产、能源开发为主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与流域资源环境特点和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产业基础方面。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核心区,耕地保有量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农业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农业产业基础稳固。长江经济带还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工业发展持续向中高端改进,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发展,近20种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40%。此外,长江经济带服务业发展迅猛,层次水平不断提升。黄河流域受区位条件、自然气候、人文环境等多种要素影响,农业、工业、服务业及相关保障设施建设相对长江经济带较为滞后,产业层次水平较低、断层缺位现象严重、同质化程度较高。

 

四、发展问题

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黄河流域涉及的九省区中,山东地处东部地区、河南位于中部地区,内蒙古位于北部地区,其他6个省区均位于西部地区,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内部经济自西向东极不均衡。山东的 GDP 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人等指标比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陕西等省区的总和还多。山东省的人均 GDP 高达72619元,远高于黄河流域的平均值。

产业层次较低且断层缺位。黄河流域西部六省区,工业产业多集中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如有色金属、钢铁、建材(水泥)等行业,而且多为初级加工,缺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较低;此外,地区间或同一区域内关联产业间尚未形成有机联系,如煤化工、油气化工、盐湖化工、石化产业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产业丞须进行补链、强链和延链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不高。根据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在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黄河流域仅陕西和山东2个省人围,长江经济带有5个省市入围。黄河流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的均值为52.83%,比长江经济带低9.82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9%④。具体表现为研发投人少、教育水平落后、创新载体少等。

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近年来,黄河流域进出口和外商实际投资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但与长江经济带相比差距较大。2020年,长江经济带进出口总额为144669.3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45.84%,黄河流域为43703.56亿元,仅相当于长江经济带的30.21%,占全国比重仅为13.85%。黄河流域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594.31亿美元,相当于长江经济带的44.78%,占全国的比重为41.16%

 

五、发展策略

(一)总体策略

一要深化黄河流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能源资源、农业、装备制造、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二要支持流域各省区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管对空间准人"、限制"环境准人"、优化"产业准人",更好地推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

三要加快推动黄河流域各省区合作编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强各省区间产业联动与分工协作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四要立足优势,加快提升产业层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五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创新布局,争取引进建设一批国家级综合性产创新中心、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

六要积极推进流域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建设黄河流域碳中和示范城市和零碳产业示范园区,以零碳技术与重点项目推进流域绿色循环化发展。

(二)各省策略

要立足国家对黄河流域各省区的战略定位,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1. 青海

全面落实"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⑤的战略定位,努力践行"两山理论",主动融人国家发展战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结合青海实际,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制定以"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持续发展战略",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

2.四川

黄河仅流经四川边界,一方面,此段距离四川重点工业基地过远;另一方画该段既是高海拔生态脆弱区又是黄河的重要"蓄水池"⑥,其生态保护对保障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⑦,因此黄河四川段生态治理才是关键。

3.甘肃

立足国家战略定位,一方面要发挥甘肃承东启西、连南通北区位优势,推动形成中心带动、多点支撑、纵横成线的省域开放局面,在推进西北经济一体化中发挥中心联通功能,在有效连接四南大市场中发挥枢纽通道作用,在推进沿黄流域省区协同发展中发挥衔接推动功能。发挥甘肃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作用,加强与国际市场联通,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生态环境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传统能源高效发展、发展绿色化工,建设绿色综合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化能源资源节约,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增强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全面改善祁连山生态、建立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加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4.宁夏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子宁夏的时代新使命,要着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性,立足宁夏全域生态系统整体性,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统筹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全面实施黄河宁夏段河道治理项目,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核心带;加快探索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持续落实河湖长制,加快建立山长制、林长制,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河道河段治理、国土综合整治,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建设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区,聚焦特色农业、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补齐创新链、优化供应链、重构产业链,促进更多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融人产业发展,建立现代生产体系。

5.内蒙古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视域、全方位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杀统治理,增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生态廊道和草原生态系统切脂;深化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大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发,建设绿色矿山,推广绿色建筑;强化资源高效利用,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6.陕西

主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补齐开放不足突出短板,打造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板纽。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健全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性;积极对接国家开放战略,主动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一中亚﹣西亚经这走廊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港口合作,推动形成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监管体制机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探索,加快自贸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对外贸易多元化战略,提升一般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要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突出水土保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7. 山西

用足用好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推动全面彻底系统转型,重塑竞争优势。以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为方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新"突破的重要指示,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超前规划布局新基建、瞄准前沿突破新技术、抢占先机发展新材料、聚焦高端打造新装备、发挥优势做强新产品、跨界融通培育新业态。加快优势转换,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有创新性、超前性、先导性、引领性和基础性的产业领域造集群,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果群、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动融人国家"一带一路"建攻,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紧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及挥承东启西、连南拓北,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优势,加快建设国家级区域物流中心。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小范区。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构筑以业联盟和"链主"企业为主导,全要素集成、上下游融通的产业生态。

8河南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水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优系,重点突出中心带动整体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深人挖掘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深度融人共建"一带一路",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发展大产业,建设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

9.山东

进一步凸显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和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区域创新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深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推进产业协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促进全产业链整体提升。推动产业数字化,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融合,推动"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加快海洋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发展,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粮食生产功能、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培育,术人买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山东海洋经济展,推动陆海统筹、河海一体化发展。探索构建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基地,打造家我零碳城市、零碳园区和零碳企业,积极构建黄河流域零碳发展先行区。

作者:吴维海,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原执行总监、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策规划、产业规划、乡村振兴、碳中和等。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②张会言、杨立彬、张新海:《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人民黄河》2013年第10期。

③刘宁:《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青海贡献》,《学习时报》202041日。

④杨丹、常歌、赵建吉:《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难题与推进路径》,《中州学刊》2020年第7期。

⑤刘宁:《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青海贡献》,《学习时报》202041日。

⑥齐天乐、曾勇:《推动四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之路》,《四川省情》2020年第4期。

⑦赵希锦、王庆安、方自力等:《四川黄河流域区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四川环境》2003年第4期。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黄河流域战略研究院:《黄河流域战略编制与生态发展案例》,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

吴维海:《"十四五"规划模型及编制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