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     服务热线:010-53688251  13241562886

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开放创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时间:2024-11-01 17:08:56 来源 : 苏州日报 作者 :

2023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苏州后,首站便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考察,给予亲切关怀,这座创新之城欢欣鼓舞、生机勃勃。

在听取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此行感受,认为苏州工业园区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上确实是走在前列:“值得看,看了让我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了底气。”

一年回眸万物新,苏州工业园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勇挑大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科创引领、筑牢产业根基、加快绿色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园区新实践。

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表示,经过30年的发展,园区开放程度、创新浓度、经济密度都走在全国同类地区前列,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

“我们要立足自身条件和基础,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提升硬实力、增强竞争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使园区成为省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增长极。”

抢 掀起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企业的创新成果频现,掀起了园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新一轮浪潮。

去年下半年以来,苏州诺菲纳米科技展开新应用探索与创新。在通讯芯片电磁屏蔽纳米银线方面,实现了通讯芯片电磁屏蔽专用纳米银线的规模化生产,为国内龙头企业的卫星系列手机稳定供货,也为国内通讯设备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5月,同心医疗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系统BrioVAD™获得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这一进展开创了我国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进入美国临床试验的历史先例,标志着我国原创的高端医疗器械走向国际市场,并且具备了与目前全球领先产品同台竞争的实力。

园区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近年来,园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抓科技创新“一号动能”,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开展科技攻坚行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长到5.16%,列全市第一,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4.86件,动能转换进一步彰显,创新型经济支撑效应显著增强。

在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上,园区对不同阶段科技企业实施动态入库、分层孵化、梯次培育,集聚创新企业超万家。持续壮大企业梯队,推进高企培育“一号工程”,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强化企业上市政策牵引,2023年,新认定高企超1000家、总数近2800家;累计培育认定各级独角兽企业(含潜在)218家;累计上市企业67家。

在布局创新策源平台上,园区顶格服务推进苏州实验室入轨运行,高水平建设“一区两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持续推动姑苏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创新平台提升能级,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现突破。累计引进大院大所3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超800家,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全面跃升。

在集聚全球高端人才上,园区建设高能级人才载体,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凝聚郝跃、詹启敏等院士、科学家,引进一批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地园区。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育,“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已累计评选项目2706个,上级科技人才入选数量持续保持全国开发区第一。

冲 吹响产业集群建设新号角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

园区滚动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引进超1000个科技创新项目,加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2023年,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形成了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产业创新集群。

2024年新年伊始,园区吹响了新一轮冲锋号角,加快构建由6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加强研究谋划一批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项目。

站在开发建设30周年的新起点,园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厚植未来发展动能优势——目标到2026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2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力争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4大新兴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0亿元,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500亿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GDP迈上4500亿元台阶。

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离不开重大项目的支撑。园区加快建设博世新能源汽车、通富超威、矽品科技、中新生命科学园、苏州集成电路高端材料基地等一批百亿级项目,让核心产业和重大项目协同发力,积极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此外,积极推进一批专项行动,加快实施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行动计划;以金鸡湖为核心创建低空经济示范区,围绕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等领域,加快布局发展低空经济;高标准打造中央河CBD、阳澄银座等现代服务业载体,高质量建设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高品质服务保障。

全面推进数智赋能,加快实施产业数字化,持续推进“智改数转网联”,鼓励龙头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以争取开展中新数字贸易合作试点为契机,推进数字产业化,园区全力打造阳澄数谷数字经济集聚区,高水平建设苏州国际数据港,围绕制造、医疗、金融、文旅等重点领域,推动行业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引进一批全球知名数商,打造一批特色应用示范场景,力争到2026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28%以上。

闯 点燃可持续发展新引擎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园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提升发展“含绿量”。

今年5月,园区发布碳中和普惠服务体系,启动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探索双碳目标落地实施路径,积累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有益经验,助力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

绿色低碳事关可持续发展,没有好的治理,就没有好的效率。早在2022年11月,园区就正式启动碳普惠体系建设,目前已发布分布式光伏、专用充电桩、照明节能、湿地碳汇4个减排项目方法学,核发减排量8.6万吨,累计成交量1.3万吨,服务了一批碳中和示范项目,取得预期成效,为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园区绿色浓度越来越高。目前,园区清洁能源占比超90%,分布式光伏336兆瓦,建成全国首个一对多的分布式发电市场化项目,各级绿色制造体系企业超100家。

“双碳”时代的到来,使ESG成为一个热门领域,代表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上半年,园区发布《苏州工业园区ESG联盟伙伴计划》《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推进ESG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意味着从理念到实践,ESG已在园区扎下根来。

园区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确定了ESG三大重点领域,即绿色服务、企业社会责任服务、数智化管理服务,同时明确到2025年,全区ESG产业规模超650亿元,到2030年,集聚一大批引领前沿的ESG服务机构、世界一流的ESG应用人才,成功探索一批ESG应用实践的先进经验,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园区围绕ESG应用实践,制定一套指标体系、发布一个区域发展白皮书、组建一个联盟、打造一批优秀案例、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努力将园区建设成全国ESG发展的标杆地区。

事实上,园区ESG产业已初具规模。园区大力发展“2+4+1”特色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迅猛发展,为ESG产业奠定良好基础。去年底,园区成为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截至目前,园区集聚ESG产业规上企业超200家,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超450亿元,占规上服务业比重超30%。

厚植新质生产力,加速汇聚ESG产业链要素,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热情似火。

敢 深化改革创新释放新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效流动。

以开发建设30周年为契机,园区全面推动深层次改革。

不久前,路芯半导体掩膜版生产项目厂房主体结构封顶。项目自今年年初实现“拿地即开工”以来,25天完成桩基工程,80天完成厂房主体结构封顶,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

梳理这半年来园区产业项目落地脉络可以发现,“拿地即开工”不再似以往对重点项目开辟的“绿色通道”,而早已变革为园区服务项目发展的“常规操作”。

以企业感受度为标准,园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好经济大脑、企业动态感知系统,全面深化“一件事”“一类事”“免证园区”“审管执信”等创新实践。

依托苏州自贸片区平台开展制度创新,园区为企业发展解决堵点、难点,为罗氏进口牛血清开展中德双边监管互认,使总投资2.99亿美元的罗氏亚太生产基地顺利投产,并持续研究先行先试举措,推进其他生物原料进口和本地获取、引进产品及自研产品评审注册等各类事项,助力罗氏诊断苏州成长为综合性诊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此外,园区持续深化中新合作,聚焦双向投资、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新的领域,拓展合作深度广度。不断加强外资项目招引,支持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总部项目,开展利润再投资,完善外籍人士出入境、跨境支付等便利化服务。

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加强创新协同、产业协作、互联互通、民生设施共建共享。

提升城市航站楼平台能级,推进与长三角机场合作,叠加更多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共建园区开发运营水平,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新型产业生态圈,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园区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

去年彼时一路走来,园区有付出也有收获,硕果盈枝。

今年此刻再次出发,园区有信心也有干劲,未来可期。

沈觅表示,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要求园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关键是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今年以来,园区经济发展加快回升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平安稳定,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只要真正用心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领悟透、落实好,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挑战。我们将牢记嘱托、奋斗奋进,把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在园区落到实处,加快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军、排头兵。”

记者 肖瑶 陈燕

《苏州日报》2024年07月05日T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