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课题组     服务热线:010-63907207  4001893518

科学技术评价必须能够评出科技成果的综合价值

时间:2021-09-07 22:05:30 来源 : 作者 : 吴维海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与石景山区人民政府、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等联合召开“科技成果高层论坛”,适逢其时。这对于推动建设科技强国,提升我国科技贡献度,打造全球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科技强国是十九大报告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科技成果评价是完善科技研发与转化体制机制,保障科研、成果转化质量与效能的核心路径,是我国科技水平腾飞的“压舱石”、“定海神针。”

  刚才,张景安主席、梁小虹理事长、李闵榕主任和许东华院长分别做了致辞或演讲,很有启发。这里重点谈四个方面:

  一、丰富科学技术成果与评价的价值发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度达60%,公民具备科技素质的比例超过10%,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达到14位,较2015年的29位提高了15名。创新型国家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是,与美国、德国的80科技进步贡献度比较,差距很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把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科学技术评价是科技工作的核心,它至少有五大价值发现:

  一是,科技成果能体现经济社会经济价值。学习贯彻《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指南》,推动科技成果的重大突破,实现预期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

  二是,科技评价能够发挥科技进步的“导航仪”作用。国家部委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积极规范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大力引导科学技术工作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打破少数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的封锁。

  三是,科技评价能够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动力。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开展科学技术评价,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各方积极性,高水平构建科技创新的大格局、大谋划。

  四是,科技评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国科技水平偏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顺畅、科技资金申请不透明、成果评价不规范等现象在极大限制了科技研发和成果孵化转化质量。而科技成果评价较好地保障了科研投资与成果回报,为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和全球科技合作等提供了新样板、新标准。

  五是,科技评价有利于发现人才,防止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目前,学术造假、科研资金总量和结构性分配不合理,以及科研成果孵化转化、融资困难等问题普遍。而实施科学技术评价,全面推动"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科技成果应用环境,有助于建立客观、公正、实效的创新环境,真正打造科技强国。

  二、创新科学技术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我国科学技术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计划评价、科学技术项目评价、研究与发展机构评价、研究与发展人员评价、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等五个方面。

  科学技术成果包括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三大类。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以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为导向,以科学价值或技术水平、市场前景为评价重点。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的行为主体包括评价委托方、受托方及被评价方。

  科技成果的经济评价有收益法、成本法、市场法三种。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的方法包括:实地调研法、专家打分法、纵横比较法、标杆分析法、模型测算法等。

  展望未来,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可能会探索和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与云平台等大众评价、全周期监督、全方位考评手段,这将极大降低科技资金分配和成果评估的暗箱操作和人为扭曲等行为,相应增加客观性、公正性、效果导向,增加可追溯、可验证、可惩罚的约束力。

  三、完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成果研发与评价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十九大、两个百年、2035、2049年的关键词。它包括人民中心、系统观念、新发展理念、经济转型、乡村振兴、开放、绿色、碳达峰、碳中和等主要内涵。科技研发的工作内容、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等,必须围绕上述关键词谋划布局,才能形成完善的政策与操作体系。

  国合城市研究院作为部委系统新型行业智库,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民生。我们积极推动技术孵化、成果转化为,联合设立了“中国智谷联盟”“中国碳中和研究院”等成果孵化平台,规划开发数字乡村等科研成果,撰写出版《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指南与案例》等科研成果,积极打造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新载体、新模式。我们联合几十家国家级科研院所、部委智库、央企国企、商协会以及地方政府7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碳中和图谱及零碳城市峰会”,共同发布“碳中和宣言”,联合推进“百城千企零碳行动”,并在全面推动零碳城市、零碳企业等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推动减碳技术应用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诚挚邀请院士专家和各行各业加入到零碳城市、碳减排技术等研发、应用与成果评价当中。

  总体来看,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与痛点有:互相掣肘的政策、法规,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的价值确认与实现问题,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等。

  进一步分析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包括:碳排放总量和单位能耗过高,产业结构偏重,高能耗、高污染,核心关键技术占比低;芯片、仪器仪表、精密制造、高端材料等被欧美等西方国家控制,高端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科研管理体系存在制度性缺陷,科技研发投资力度偏低等。如何构建系统解决上述难点痛点的标准体系和成果评价机制,是当前科技评价工作的难点。

  四、抓好成果评价路线图和五项重点工作

  为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进一步构建系统性、专业性、公正性、全球性的科技成果评价路线图,着力做好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聚焦科研成果转化及标准化的难点,进行评价标准和体系建设。围绕科技研发的短板,制定针对性改进策略;贯彻落实《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研究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与激励体系。加强标准与科技创新互动,将标准研究、成果认证等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地区财政支持范围,将各类标准作为科研考核指标,完善科技成果应用与成果评价报告等制度,促进科技成果标准化、产业化。

  二是,聚焦经济民生短板,谋划重大科研项目与评价的标准化体系。深刻领会国家“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抓住关键核心重大技术公关与成果突破,谋划科研成果与评价体系,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传感器及科学仪器、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瓶颈”,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完善“碳达峰”“碳中和”的标准化行动计划与成果评价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行动,制定零碳城市、零碳企业等标准体系和成果评价体系,引导与争取国家政策、行业投资和科研经费等向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民生短板领域聚集。通过科学、公正、务实的标准体系与评价机制建设,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突破。

  三是,聚焦行业重大问题和缺陷,修订完善科研成果评价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剖析当前行业弊端与问题缺陷,采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从评价政策、评价方法、评价人员、评价过程、评价质量、评价监督、评价奖罚等方面制定更加细化、公开以及独立运作的机制和体系,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与开放性。同时,健全完善产业创新链的下游政策制定及相关制度之间的互动机制,体现政府对原始技术创新的经费倾向、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等,纠正并解决科研成果评价工作中的误区和短板与弊端。

  四是,聚焦评价能力提升与企业科研体系建设。发挥商协会与企业的作用,积极实施标准化体系改革,吸取国际组织、国家级商社团、行业企业等标准推广经验,发挥政府引导与监督作用,建立国家认可的技术经纪人资质,探索完善市场与反垄断的组合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和激励力度,鼓励更多的人才、资金与资源进入成果评价领域。

  五是,构建国际标准和全球科技成果评价联盟。积极推动区域标准和全球标准建设,围绕国内、国际两条主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多边等标准一体化为阶段性目标,融合欧美国家标准互认,构建全球标准化体系与成果评价体系。推进设立全球标准化组织和成果评价技术联盟,推进搭建双边、多边对话交流机制,尽快形成国际标准、成果评价认定的共享规则与紧密型合作平台共同推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规范化与国际化,推进科技强国阶段性目标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全年如期甚至提前实现,共同推进“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与碳达峰碳中和全球3060承诺的全面如期实现。